选择认股证的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:
1.
应先选择相关股份或其他资产。除非是套戥买卖,否则投资者不应单纯因某认股证价格「便宜」而购买。
2. 搜集该相关资产的认股证资料作分析和比较(一般资料可从报章获得)。
3.
选择价值状况:价内、到价或价外。较深价内的认股证拥有较低溢价,甚至有折让,但杠杆比率偏低;至于较深价外的股证,则可提供较理想的实际杠杆比率。
4. 留意认股证溢价相对其行使价之水平。
5.
倘若干认股证的期限及实际杠杆比率都合乎理想时,投资者应选择引伸波幅最低的股证,因为其价格是最廉宜的。
6.
倘若干股证拥有相近的引伸波幅,投资者应选择流通量较高的股证。然而,流通量较高的股证,其引伸波幅往往会较成交疏落的股证稍高。因此,投资者在选购认股证时,不妨选择流通量较高而引伸波幅稍高的股证,以确保在较窄差价仍可有效买卖相当份数的股证。
低溢价 = 平股证?
部份投资者有一个错误印象,以为溢价低的股证较为「便宜」和「抵买」。
事实上,由于较低溢价往往与较深价内及较低杠杆比率相连,故低溢价并不一定表示该股证拥有较佳条件,而溢价亦并非衡量股证价值的唯一考虑指标。相反地,较高溢价的股证可能同时具备较高的杠杆比率,故并不一定表示该股证会较拥有低溢价及低杠杆比率的股证昂贵。
溢价的定义仅指在股证到期时,相关资产价格需要变动的幅度百分比,以令投资者达致不盈不亏;注意溢价不反映股证价格「便宜」或「昂贵」。
投资者应紧记买入认股证而不直接投资股份的主要原因,是股证可提供杠杆效应。因此,杠杆比率太低的股证是没有意义的。而除非该股证已出现大幅折让,否则不应考虑。
专业或较资深的投资者往往选择没有内在价值的到价或价外认股证,此举可让他们以较少资金,获得与较高价内认股证一样的投资效果。
除了留意溢价及杠杆比率外,投资者亦应比较股证的引伸波幅。倘若干认股证的条件相近,则拥有最低引伸波幅的股证便为最佳选择。当然,投资者亦必须考虑认股证的流通量、发行人的信贷评级及投资者个人可承受的风险等,以决定选择行使价、期限、杠杆比率及溢价等条件。
价内或价外认股权证?
价内认股证较价外认股证拥有较低的杠杆比率,风险亦因而较低。当相关股份出现有利的价格变动时,价内认股证的表现会较逊,但倘若相关股份走势不利投资者,价内认股证相对亦会损失较少。
以下例子模拟到价、价内及价外认购证在相关股份价格上升或下跌10%时的变化。